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复杂严峻形势,运城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小幅增长,利润总额降幅收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韧性较强,消费品行业持续恢复,但民营企业效益下滑,重点行业盈利下降,企业库存压力大,资金周转不足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一、工业效益总体情况
(一) 营业收入小幅增长,增速由负转正
2024年,运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全市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18.2亿元,同比增长0.7 %,增速较上半年由负转正,提升3.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逐步改善。从月度数据来看,营收呈现“降幅收窄、平稳增长”态势,自10月份起转为正增长。营业收入排名前十行业中,有色金属(52.3%)、黑色金属(6.7%)、电气机械(0.1%)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炼焦(-22.2%)、金属制品(-19.4%)、非金属矿物(-11.1%)、汽车(-9.7%)、煤炭(-9.5%)、电力(-7%)、化学(-1.2%)等行业下降较多。
(二)利润总额降幅收窄,行业分化明显
2024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9.1亿元,同比下降20.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4.1个百分点。其中,十大主要行业利润“三增七降”,增速差异明显。从行业利润贡献看,有色金属、电力和医药行业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共上拉全市工业利润增速15.6个百分点;金属制品(-3.1%)、电气机械业(-19%)、炼焦(-110.7%)、煤炭(-15.9%)、化工(增亏2.1亿元)、黑色金属(增亏3.2亿元)、汽车制造业(增亏10.6亿元)七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或亏损加剧,其中煤炭和汽车制造业亏损最为严重,两个行业共拉低全市工业利润增速21.4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韧性增强
2024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3%,较上半年提升46.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06.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利润增长2.1个百分点,发展韧性增强。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68.6%,拉动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81.6个百分点,为行业利润提供重要支撑。
(四)消费品工业利润保持快速增长
2024年,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全市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消费品工业效益进一步改善,利润增速扭转上半年以来下降趋势,由降转增,同比增长23.2%。其中,食品工业下降49.4%,医药工业增长68.6%,纺织工业增长63.3%,其他消费品工业下降75.4%。
(五)亏损面收窄但亏损额增加
全年全市工业亏损企业339家,亏损面为33.3%,较上半年收窄1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总计76.6亿元,同比增长36.8 %,较上半年上升15.7个百分点。
二、重点关注问题
(一)重点行业盈利下降,下拉作用明显
2024年,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煤炭、炼焦、黑色等行业产品价格延续低位运行态势,企业利润空间挤压,行业亏损加剧。其中,煤炭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5.9%,下拉全市工业利润增速13.7个百分点;炼焦行业下降110.7%,下拉5.0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亏损9亿元,较同期亏损加剧,下拉2.3个百分点。
(二)民营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
2024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亏损21.4亿元。民营企业926户中亏损企业318户,占全市亏损企业的比重高达93.8%;亏损企业亏损额达64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额比重为83.6%。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效益改善仍需加力。
(三)装备制造业亏损加剧
全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亏损13.4亿元,较同期增亏11.6亿元,下拉全市工业利润增速8.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亏损10.6亿元,下拉全市工业利润增速7.7个百分点,是影响装备制造业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四)库存压力较大,资金周转不足
12月末,全市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占用64.1亿元,同比增长7.7%;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49.2天,比上年同期增加0.8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1.4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天,产品库存积压,回款时间延长,资金周转受阻。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民营企业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一是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多个方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布局新兴产业
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增强工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策略,避免产能过剩和价格恶性竞争。
(三)积极落实政策托举工作,提振市场需求
针对企业产成品存货和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延长的实际困难,建议提供相应金融政策支持,有效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同时加大预警监测,及时发现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精准落实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