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一年来,运城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将推进服务业恢复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受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运行趋势影响,运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呈回落趋势,增长动能不足,实现扩容提质任重道远,仍需多方协同发力。从全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虽增长速度处于降幅区间,但仍有亮点呈现。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运行情况
2024年,运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在库企业303家,居全省第二位,比排名第三位高14.8%。从经济指标来看,实现营业收入182.9亿元,同比下降25.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0.4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11.5亿元,同比下降28.2%;应付职工薪酬30.2亿元,同比增长11.7%;期末用工人数3.6万人,同比增长13.1%。
(一)按行业门类看,十大行业“五增五降”
从行业门类看,规模以上服务业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呈现“五增五降”态势。其中,规上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0.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6.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3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下降分别为32.8%、25.8%、18.3%、8.1%和10.2%。
(二)按地区分组看,区域发展强弱明显
2024年底,全市14个县(市、区)、开发区中,盐湖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数量最多,达到75家,占全市总数的比重为24.8%;其次是河津市,占比为12.9%;万荣县单位最少,为6家,占比为1.9%。从实现营业收入情况看,2024年,盐湖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44.2%,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区域发展优势明显;其次是河津市实现营业收入47.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26.0%;运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部实现营业收入16.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8.9%。
(三)按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营收占据半壁江山
2024年,全市国有控股规模以上服务业在库企业50家,实现营业收入63.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8%;私人控股在库企业252家,占比高达83.2%,实现营业收入109.4亿元,同比下降27.9%;港澳台控股在库企业1家,实现营业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1.7%。2024年,私人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59.8%,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历史统计数据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基本保持在33%左右,私人控股在55%左右,私人控股企业蓬勃发展。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发展特点
(一)行业门类全覆盖,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升
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度规定的调查范围,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的“十大门类”中,全市都有所涉及,门类覆盖率达100%。从行业分布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调查单位占比提升,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的4.3%、23.4%和3.6%,较2023年分别提升1.3个、2.0个和0.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升了全市现代化水平,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用工人数上涨,稳就业政策成效显现
2024年,运城市综合实施稳就业、稳发展系列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保障经济循环畅通、加快恢复,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用工人数、职工薪酬双增长。从用工情况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用工人数3.6万人,户均119人,同比增长13.1%。规模以上服务业10个门类中,4个门类用工人数实现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人数最多,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用工总人数的29.0%。
(三)职工薪酬增加,幸福指数有所提升
规模以上服务业职工薪酬增加,幸福指数有所提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也是与社会民生相关性最强的产业,企业职工收入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幸福指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应付职工薪酬30.2亿元,同比增长11.7%。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职工薪酬对比上年同期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24.4%、5.1%和4.3%。
(四)与居民密切相关行业持续向好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理念进一步转变,推动了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行业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34.6%,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速59.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总收入的比重虽小(1.6%),但该行业今年以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2亿元,同比下降11.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8%。
(五)文旅带动航空运输较快增长
运城民航机场有限公司通航32个城市,是山西省第二大机场。今年以来,在全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运城旅游业蓬勃发展,五一、十一假期,运城市成为全国最受游客欢迎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之一,运城文旅的“出圈出彩”直接影响人口流动速度,带动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2024年,运城市航空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2月份-4月份航空运输业增长速度居高位,分别增长19.5%、20.7%和18.9%,7月份-11月份平稳增长,年底又是一个小高潮,实现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6.0%,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48.8个百分点。
三、现阶段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较弱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31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的比重为10.2%,实现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达63.7%;营业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总数的比重仅为0.7%,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为20.6%。按规模来分,2024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大型企业是14家,中型企业28家,小型企业146家,微型企业115家,占比为4.6:9.2:48.2:38.0,在库调查单位小型、微型企业占86.2%。在如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小型、微型企业无论从经营状况、融资能力还是抗风险能力来看都处于劣势。
(二)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
截至目前来看,运城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在库企业中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仍偏高,产业结构尚需调整优化。2024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库企业140家,占总数的比重为46.2%,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的44.2%。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行业在库企业22家,营业收入占比不足5%。高附加值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23.7%。与此同时,区域分布不均衡、新型科技企业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市场环境复杂严峻,经营发展压力增大
因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严峻性,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人员招聘困难等因素依然制约企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根据2024年四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3%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激烈是企业经营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不足、市场萎缩高也是困扰企业经营的主要痛点,分别占39.5%和22.2%。此外,在享受政策扶持的企业中,享受减税降费政策的企业占受调查企业的比重为39.1%,部分企业表示未享受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支持,未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政策标准。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企业发展需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市场的监管力度,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研商出台相应政策。密切关注服务业各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时了解行业总体运行态势,引导和帮助企业小升规、个转企,全力引进和发展新兴服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服务企业,补短板、强弱项,提效益、扩规模,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恢复难点,持续推进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继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造、支持做大做强,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增长活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是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开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新型业务模式,提升传统服务业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对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要保障企业“引进来”,又能让其“留下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业企业。三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汇聚优质资源和关键要素,规划建设一批与之相关的信息、金融、物流、会展、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链升级。
(三)立足人才培育工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运城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市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需要,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高素质青年人才引进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三个计划”,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今后,要继续加大全市范围内的人才培养和引入力度,一方面通过引导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增设相关专业,培养软件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人才需求定向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服务业人才引进工作,着力建设“人才飞地”,对于急需的专业性人才,在教育、住房等多方面给予补贴和政策倾斜,切实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思路,为运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