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范围内9处文化遗产被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盐商周氏大院等7处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和中山中学等3处文保单位完成活化利用;运城盐湖中国传统盐业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文化维度解码“盐文化”特色基因,让历史与当下交相辉映。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鲜明的印记。近年来,365体育投注打好“组合拳”,持续推进池盐文化传承活化,加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活化和再利用,做到既塑“形态”,更铸“灵魂”,让城市留住记忆、焕发新生。
线索发现,能保尽保
典型的苏式风格,尖顶红瓦黄墙,长格子窗……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北1000米,位于硝池岸边的解县站站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今年3月,盐湖区在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新线索之一。
南同蒲铁路(太原至蒲州段)于1933年5月开工,1935年12月竣工,1936年通车,在解县设站,站名解县站。站房历经战火破坏,于上世纪50年代初重建后,一直沿用至今,现为太原铁路局侯马车务段管辖的四等站。候车室南北外墙上方均有楷书,从右往左题写“解县站”。站房北侧面向铁路,站名上方有红五角星装饰和路徽标志,南侧面向中条山,站房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纪念意义和时代价值。历经时代变迁,当年的“解县”已渐行渐远,但“解县站”却真真切切记录着解州曾作为山西县级行政区域的那段历史。
文物保护,一个都不能少,在加强盐湖保护利用的当下尤为重要。截至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盐湖区已收到新发现文物线索70余处,符合文物标准、实地进行确认并实施调查的共66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其间,盐湖区被选为古建筑类型全国普查试点和全类型省级普查试点,主要任务是梳理盐湖区现有文物资源名录,整理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提交国家普查办录入系统。盐湖区政府组建11支由省市区三级业务骨干组成的50余人普查队伍,发布线索征集令,落实普查经费,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其中,关王庙和太平兴国寺塔被国家选为优秀普查案例。
“去年6月,‘四普’正式开展,今年5月底可完成文物普查外部业务。由于‘三普’距今已经十余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开展‘四普’可以深入了解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今后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参考。工作中,我们首先对‘三普’416处文物普查点进行复核,其次是更新文物数据库,将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补充进文物资源库,予以保护传承。”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赵云翔介绍,“另外,开展‘四普’前,我们还充分利用宣传册页、微信公众号、官方媒体推广等宣传方式,积极向广大群众普及文物知识,让更多群众了解文物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中来。”
文物普查任务艰巨,需要周密部署、科学组织。该中心成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21个乡镇办均参与到“四普”中。各社区、村主要干部将本社区、村内的老寺庙、老戏台、老祠堂、老碑刻进行全面梳理,将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线索上报乡镇办。乡镇办汇总后上报后,调查小组联合乡镇办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工作原则,对新发现文物线索一一予以核实。
“修旧如旧”,涅槃重生
铺设地砖、安窗装门,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位于盐湖区西城街道府西街84号,市级文保单位——河东盐池掣置署修缮工作进入尾声,即将开门迎客。
河东盐池掣置署是清代管理盐务的机构,主要负责潞盐交易监察事务,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宽8米,南北长25米,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被周边建筑物“吞噬”。修缮工程自去年11月5日开始,投资约47万元,将原址100余平方米的场地纳入保护范围,主要修缮了月洞门、厢房屋面、椽望、木构架及柱额、墙体、台基地面等。
“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只残留月洞门、残破的半面墙扇和几根大梁,一侧的办公用房仅有两面侧墙支撑着,后方为废弃公房,到处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赵云翔说,“与时间赛跑,让文物重生,盐文化的一枝一叶,都容不得半点遗失。”
一砖一瓦皆有温度,一梁一柱皆是故事。近年来,365体育投注先后组织相关单位,从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监测预警平台搭建、数字化保全等方面实施“一宝一策”,针对性完善《国宝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国宝级文物单位保护和活化利用专项实施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加快推动低级别文物保护工作。焕新的文物建筑跨过历史的长河,正点亮着城市文脉内核的灵魂之灯。
古戏台是村民们举办节庆、集会、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既见证了银张村的文化传承,也是运城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最近,在盐湖区南城街道银张村,一座曾经被建筑垃圾和污水重重包围的老戏台重获新生。
“戏台于1968年搭建,去年8月21日开始修缮,同年10月3日竣工,主要对屋面、木构架及柱额等变形文物本体进行加固修复。另外,还安装监控摄像头,可远程实时保护。”银张村文保员耿建红介绍。
无独有偶,解州镇曲村村口的二郎神庙也得到保护修缮。
“二郎神庙是明朝嘉庆年间修建的,修缮前仅剩梁架和两面墙,几近倒塌。”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耿永定说,“去年8月,区文保中心启动修缮工作,同年10月竣工。村民积极配合文保工作,协助清理垃圾,拆除一个猪圈和一座公共厕所,同时对屋面、木构架及柱额、椽望等进行修缮。”
活化利用,服务当下
“喊着拍子,别跳错了!”3月21日上午,在中心城区府西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中山中学旧址前院,20多名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精神饱满、舞姿翩跹。
“今年1月以来,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各社区文艺骨干来此学习由河东民歌编制而成的原创舞蹈,他们学成后再教授给各社区的居民。”盐湖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王红伟介绍。
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握手,文物活化利用,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据了解,中山中学主体建筑源自清代,其院落东西长438米,南北宽288米,总面积达491平方米,中共河东地方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山西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教育家嘉康杰曾在这里办学育人。如今,这里仅存门房、过厅以及后院的东西厢房,尽管历经沧桑,但它们依然承载着那段红色革命历史的厚重。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中山中学,是2021年利用专项资金修缮的成果。”赵云翔介绍,“为了让冰冷的文物焕发新的活力,去年10月我们又投资20万元对其进行布展活化利用,交由区文化馆使用,在这里开展各项文教活动。”
盘活文物资源,文物活化利用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如今的中山中学已成为一座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发扬与传承红色传统、红色记忆以及红色基因的重任。
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潮起来”。“每月一活动,场地利用常态化。自去年12月开始,我们先后在这里举办3次展览、十多次培训,培训学员100多名。”王红伟说,“除了每周雷打不动的组织开展公益培训外,随着天气转暖,我们还将开展更多公益活动,让这个学校旧址焕发新机。”
文物活化利用,彰显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今年正月十五,一场盛大的社火表演,让曲村的耿家祠堂人气爆棚,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耿氏后人在这里追忆先祖,感受根祖文化的精神滋养。
耿家祠堂位于耿家巷和关爷庙巷的交会处,创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长27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459平方米。祠堂内有门房、正堂及东厢房,各种花鸟、走兽、祥云等木雕、砖雕比比皆是,古朴之中不失典雅精致,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耿家祠堂是联结我们耿姓同宗的精神纽带,承载着家族成员对先祖的敬仰与缅怀之情。每逢传统节庆,族民可在此举行祭祖、宴饮等民俗活动。”耿永定说,“下一步,我们将对祠堂功能进一步拓展,让这里成为新时代民俗展馆、德孝讲堂和红色驿站,赋予其全新内涵。”
文化穿越时空,盐湖再起宏图。持续擦亮“文化瑰宝”厚重底色,一座古今交融的文化之城必将华丽转身,为千年盐湖作出全新注解。(杨红义 杨 琳)